2011年7月17日 星期日

我的雜貨人生

文:曹俊彥

你一定會感覺到這個回顧展好「雜」,其實這就是我對自己的發現。「雜」讓我過得很多彩而豐富,「雜」當然也常讓我忙得像無頭蒼蠅,不過忙得很快樂。

我之所以會「雜」,可能跟我對許多事都想試試看有關,尤其是各種畫圖方法或製作東西。曾經為了編百科裡的「滑翔機」這個題則,我一口氣做了近百架不同形式的紙飛機。當編輯時為了延伸繪本的美育功能,我為每本書找不同畫風的畫家,就自己動手試著畫畫看。久而久之,我的畫就永遠是「四不像」了。

另一個會「雜」的原因,可能是拙於言詞,不知如何拒絕,而勉強答應下來之後,只好儘量想辦法克服。所以就形塑了這麼一個「雜貨」人生了。

偷偷的告訴你,我還會繼續「雜」下去,因為很爽!

● 出處:光復《一把小雨傘》


● 出處:青林《大頭仔生後生》



● 出處:朗智《無限的天空》



● 出處:遠流〈早安台灣〉



● 出處:小典藏《小黑大變》

(刊於《兒童哲學》第7期,2011年7月出刊)




天真與視野「曹俊彥兒文學童美術50年回顧」活動網站:
http://teachtools.org/conference/2011_caterpillar/home

天真與視野—「曹俊彥兒文學童美術50年回顧」策展緣起


■「天真與視野.曹俊彥兒童文學美術50年回顧」展覽海報。設計:雅堂設計工作室。

文:郭建華


一、
吃飯時,兩歲半的小米面對著阿公,看著阿公拿著湯匙挖出奇異果果肉送入口中,小米拿著湯匙邊挖碗裡的食物,邊嚷著:「學阿公。」阿公趕緊回應:「別學我,別學我。」小米笑著說:「學阿公。」

阿公在飯廳幫小米用餐的椅子加裝把手,小米看到立即奔向客廳,找出自己的玩具槌子及螺絲起子,也要跟著在椅子旁敲敲打打,阿公連忙回應:「別學我,別學我。」小米笑著說:「學阿公。」

我家阿公與小米共讀的第一本圖畫書是曹俊彥老師自寫自畫的《別學我》,故事裡小弟弟跟著姊姊做類似的活動,姊姊一再說 :「別學我。」真實生活中,小米常以阿公為模仿對象,喜歡觀察阿公在做什麼,當阿公修理東西時,就跟進跟出,阿公一發現小米又來了,就喊出:「別學我,別學我。」

這讓我見識到了童書對幼兒語言及生活學習的重要,以及曹老師作品的魅力。

二、
認識曹老師算有一陣子了,記得2003年底,利用放假從美國回來搜集資料,當時正在構想博士論文的研究方向,想談台灣本土圖畫書相關的議題,首先遇到的問題是如何界定「台灣本土圖畫書」。當時有機會訪談到曹老師,他認真、熱心地回應我的提問,那算是第一次與曹老師面對面聊天,雖然沒有距離感,但是彼此還不熟絡。

2009年7月到2010年8月期間,曹老師受邀擔任台東大學的駐校藝術家,在這段時間有更多時間見面談話,除了在課堂上演講或是協同教學,私下也有比較多的互動機會,數次一同搭火車從台東回台北,旅途中閒聊,這些在工作上或私人情誼上的交往經驗,讓我深刻感受到:「曹老師真是個好人!」好玩、好會玩、好想玩;好心、好貼心、好有心。

聽到曹老師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之邀,要在2011年8月舉辦個人回顧展時,但缺乏工作團隊協助策展時,心中感到有些不捨,還好曹老師的好友,現任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董事長楊茂秀老師,適時地挺身邀約不同團體參與籌備工作,央圖臺灣分館、毛毛蟲基金會、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書香協會與信誼基金會先後加入了工作的團隊,大家共襄盛舉,為曹老師的回顧展籌備而努力。因為個人此時有一段自由的時間可以運用,也加入了展覽的籌備工作,美其名是「策展人」,實質上是「協助策展人」,協助曹老師將他腦中原有的展覽構想具體落實,幫忙做「減」的工作,提醒他要放進展覽的展品可能太多了,需要再調整一下。

三、
對於一位創作量多樣豐碩的作家,又是經驗豐富的資深編輯、教育推廣者,要將五十年來的創作生涯,從堆放在家中櫥櫃、走道間的紙箱中掏出原畫、印刷成品、參考資料,整理出頭緒來,自不是問題,難題在有限的時間、經費與展示空間的條件下,如何拿捏展出的內容,才是挑戰。這是國內首次策畫展出資深本土童書創作者的回顧展,帶有指標性,讓人有所期待,除了讓一般民眾可以輕鬆了解曹老師的創作生涯之外,也希望藉此為曹老師在台灣兒童文學發展的脈絡上做一歷史定位。

整個展覽活動,除了靜態的作品及相關文件展出之外,也安排了一場學術研討會、一場專家座談會,以及數場的導覽與互動性的教育活動,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也配合展覽舉行三場兒童閱讀夏令營。透過這些系列活動,將曹老師五十年的「兒童文學美術」生涯,針對不同的對象做深入淺出的介紹。

在策展的討論中,除了曹老師與我之外,也借重以台灣兒童文學發展研究專長的學者洪文瓊教授的學術涵養,為展覽的內容做一評估。此外,洪教授亦擔任此次展覽相關出版品的總編輯,規劃收錄曹老師具代表性作品選輯、創作表白、作品析論專文、編輯理念析探、創作出版書目、年表等。藉著此一出版專輯,呈現洪教授眼中「畫、寫、編、說、教台灣童書界的全能達人」。

四、
曹老師人生資歷豐富,性情隨和、風趣幽默、創意無窮,對於自己的過往常常能如數家珍的說起故事,從中又常提出許多創作的點子,每每在討論時,我這「協助策展人」總是要不識相地提醒曹老師,將想法拉回現實面,聚焦在展覽的主題上。

從曹老師提供給我的一份展出文案初稿中,看到了曹老師的創作自白,在謙和的語氣中可見其具有社會理念的想法,於是我大膽地將曹老師第一人稱的述說,更動文字成第三人稱的語氣,並參考有關曹老師相關的學術論文資料,以持平的立場來為這次的展覽定調。最後我以友人身分對於曹老師的觀察,也從學術研究的面向對曹老師的表現進行檢視,前後思索,「天真與視野」慢慢地浮現於心中:「天真」是我對於曹老師待人接物的體認,也從作品表現中看見的品質;「視野」是我所體悟到曹老師致力於為兒童服務的心意與珍愛台灣土地的心情。經過籌委會開會討論,「天真與視野—曹俊彥兒童文學美術50年回顧」定調為本次展覽主題。

分區的項目分為兩大主軸:第一個主軸為曹老師進入兒童讀物出版領域的歷程,分別是「踏入兒童讀物出版」:概述擔任中華兒童讀物編輯小組美術編輯時期的表現;「走進幼兒文學天地」:介紹擔任信誼基金會總編輯時期的出版及創作經驗;「邁向自由創作道路」:說明成為自由創作者後的發展情形;第二個主軸則為曹老師所持的理念,歸納為三項「視野」:即「美的視野——重視兒童閱讀的視覺美感經驗」、「新的視野——結合閱讀與視覺的思考實驗」、「心的視野——畫出充滿朝氣的台灣原創圖畫書」。最後,曹老師以約莫五百字「『雜』感」來回顧這次的展覽,補充說明他所謂的「兒童文學美術」一詞,以及為何這個展覽的陳列內容感覺看起來很「雜」,「雜」之於曹老師的啟發與意義。

五、
當楊茂秀老師提出:「為曹俊彥老師舉辦回顧展,是台灣兒童文學發展很重要的一件事。」許多人也是認同這個想法來參與這次的展覽籌備,希望透過這次的回顧展,為台灣兒童文學發展留下一些論述的紀錄,也讓更多的人感受到這個重要性。

有幸擔任曹老師的「協助策展人」,個人最大的收穫是有機會與資深的創作人、編輯人、推廣人,坐下來面對面深入談話討論,與曹老師互動的過程中,領略到他為人處世的態度。

郭建華
唸過印刷攝影、社會學、藝術教育,目前為自由工作者,努力學習太極拳術,喜愛手創藝品,擅長活動策畫,過去曾任教於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以及任職於公關公司與文教性質非營利組織,兼差擔任過編輯與美術老師。



● 曾經任教小學的曹俊彥,堅持為孩童創作,希望透過圖畫書為美育盡一份心力,《別學我》是進入幼兒文學時期的作品,曾經由光復出版,現由小魯出版。


● 「我的小黑」是曹俊彥的創意角色,由視覺聯想與生活創意發想故事。《小黑捉迷藏》是其中集結成書的一本圖畫書,由信誼出版,提供幼兒發現的樂趣。


● 盡心為台灣創作本土圖畫書的曹俊彥,常以台灣庶民生活的經驗為創作題材,《大頭仔生後生》由青林出版,傳遞早期台灣樸實、努力的生活價值觀。


(刊於《兒童哲學》第7期,2011年7月出刊)




天真與視野「曹俊彥兒文學童美術50年回顧」活動網站:

第7期【小編說】——曹俊彥的橋


圖:曹俊彥
文:廖小瞇   

以往的封面,都是用小孩的圖。
這次其實也是,用的是大小孩,曹俊彥的圖。

嗯,應該要禮貌一點,稱他曹俊彥老師。

可是,你看這個人畫的圖,和寫的東西,
實在很像裡面住了一個小孩,或很多小孩。

那天,我跟毛毛蟲的夥伴,以及曹俊彥老師討論月刊封面要用哪一張圖。很奇妙,好幾個人都覺得「橋」好,就決定「橋」了。然後,我不曉得去做什麼的時候,曹老師在一張黃色的紙上寫了起來:

有人從你身上走過去,你一定好樂,
你可以從別人身上走過去,也一定好樂,
所以,你看這幅畫,應該更樂!

你看,這個人怎麼這麼有趣!

曹俊彥的橋,小孩在上面走,動物在上面走,汽車在上面走,大人在上面走,故事在上面走,世界在上面走。你也可以上去走,我也可以上去走。走進故事,走進快樂。

《兒童哲學》第7期(2011.07.10出刊)



歡迎訂閱、購買(訂購辦法與零售點)


曹俊彥特輯

小編說
02  曹俊彥的橋 廖小瞇  (全文閱讀)
        
特輯
23  天真與視野——記「曹俊彥兒童文學美術50年回顧」策展緣起 郭建華 (全文閱讀)
27  我的雜貨人生 曹俊彥 (全文閱讀)           


對話


議題平台
17  關於「霸凌」,我們還可以怎麼看? billing                  
   
電影討論會
38  本月片單:鴻孕當頭 鄭宇庭              


兒童哲學二三

故事說演與哲學談論 4 
04  台灣蚯蚓真好吃 楊茂秀                  
   
兒童哲學在台灣 7 
06  台灣兒童哲學之國際亮相 錢宥伶                  

我做兒童哲學 
10  進入兒童哲學前,先「做」哲學 陳毓書                

小手牽大手 
28  也帶小孩去公園 李玉華                  

小孩與語言 
31  小心名字變成咒語 藍劍虹                  
   
虛足在思考  
43  數星星、踩星星、猜星星 李明足    
   
思考拼盤
46  想太多 楊茂秀                  


故事。詩。寓言。畫

故事
13  蟋蟀雞不狗 楊隆吉                    
      
22  不能整除的大道理  billing                       
     
宋文里寓言(六) 
36  春子 宋文里                    
      
51  米雅的育兒詩 米雅                                   
      
孩的畫 
52  大便巨人 方翊光

佈告欄

47  毛毛蟲台東圖畫作家.2011暑期兒童營隊「小小生活哲學家」
48  天真與視野:曹俊彥兒童文學美術五十年回顧展
50  兒童哲學與毛毛蟲。徵稿訊息。訂閱、零售辦法、寄售點

刊頭設計:瞇
封面用圖:曹俊彥
封底用圖:方翊光
內頁插圖:
.瞇(12、42、45、46、 47)
.向宸陞(17)
.林怡萱(19)
.蔡邑頻(51)

說明:方翊光、向宸陞、林怡萱、蔡逸頻等圖作,皆為小孩作品,取自《許多孩子,許多月亮》,藍劍虹著,晴天出版。

2011年7月10日 星期日

《兒童哲學》新增寄售點: 花蓮市舊鐵道商圈徒步區

《兒童哲學》這次新增的寄售點非常特別。不僅不定時,還不定點(但在花蓮市舊鐵道商圈徒步區應該就可以遇到)。主人叫 Peggy。她說,在舊鐵道擺攤賣書,是她開書店前的小小實驗。


開書店前的小小實驗  
文:Peggy






喜歡書,也喜歡泡在書店裡的感覺。

不。或許我應該說自己需要閱讀書,也需要泡在書店裡的感覺。

需要讀書,需要讀書時才會出現的那種自在沉靜感。

需要三不五時泡在書店裡,邊聽著書店精心挑選的音樂,邊享受選書、讀書的樂趣;同時享受有店員陪伴,或有其他的愛書人在身邊走動,可以玩些偶爾偷看別人在看什麼書之類的小遊戲。

需要那種自在沉靜又不寂寞的空間氛圍。

浪漫地夢想著要開一間書店,開一間讓自己和來的人都有同樣感覺的書店。

雖然目前還沒有累積足夠的資源撐起這個夢想。但至少從新店到花蓮讀完研究所後,還能待在花蓮做著一份跟這個夢想不會距離太遠的工作

工作之餘,今年二月和朋友們一起在花蓮市舊鐵道商圈徒步區籌辦了一場音樂會,借場地的同時,知道商圈管委會正積極鼓勵會員在徒步區擺攤,活絡商圈、刺激消費。

書店夢在這個時候又跳出來了,開始盤算著。成為會員要繳的年費會不會比一個月的薪水貴?家裡面自己有哪些書、CDVCDDVD捨得拿出來賣?幾個朋友很會畫畫、設計卡片、筆記本的朋友會不會願意讓我賣她們的東西?小時候跟家人在市場賣鹹魚、山藥的感覺挺好的,在街邊賣書應該也不錯,可是家裡有點缺錢,到底要不要再多花時間把夢做出來呢?還是應該在正職外再找個「真正能賺錢」的兼差?

猶豫失眠了大概一個禮拜左右的時間。身體裡面有很多聲音一直很吵。

「不如一試!就從賣自己手邊有的東西開始吧!」

想要好好睡一覺,就先找一天下班去繳了會費。再花幾天的時間,買了擺地攤的架子,問朋友自己做的東西有沒有興趣讓我賣,跟熟識的老師借了一只準備淘汰,但還可以用的,可以拖著走的行李箱。又找了一天不用上班的日子,將整理過的書、CDVCDDVD裝進跟老師借來的行李箱,騎了摩托車,跟專賣擺地攤工具的店家訂了一組工具,自己先載著行李箱騎到鐵道,等工具到齊,就這麼擺起攤子,賣起了書。

也在很多朋友熱心提供書、光碟、手作物,還有持續不斷地陪伴與建議下,我幫小舖取了Books & Goods這個簡單的名字,希望能在書與美好的小事物之中,任靈魂流動,自在生活。





慢慢地,除了二手書之外,我賣的新書越來越多,有朋友自己出版的書《》、《出詩》,角立出版的《印卡》、《櫻桃破》《我和我的同義辭》、《林亞若詩集》、《鳥可以證明我很鳥》、《那些我們名之為島的》、《新特洛伊。NEW TROY。行星史誌》,還有毛毛蟲出版的《兒童哲學》,加上澳門足跡劇團窮手作義賣,我想自己應該還會持續著這樣白天上班,沒加班、沒下雨、身體不會不舒服就去擺攤的日子好一陣子。





希望有一天,Books&Goods能長成一間不用擔心刮風下雨的小店,我可以在裡面,跟喜歡這間店的人一起,靜靜泡著。


原文出處:Books&Goods

2011年6月25日 星期六

文化≠文化創意產業

力德是《兒童哲學》的校稿協力。有次,在他回覆《兒童哲學》第五期的校稿給我時,順附了一篇他在自己部落格上寫的文章。這篇文章,有他對文化的看法,也有他對《兒童哲學》這份刊物的看法。

文:周力德

〈馬英九執政三年的文化成績單〉中,我批評馬政府獨厚文化創意產業。例如在馬英九的政見中,說是要行政院成立「文化諮議小組」,但時至今日,行政院僅有「文創產業推動小組」,很明顯是獨厚文化創意產業;馬英九的政見還說,他要召開年度「總統文化論壇」,但時至今日由他親自主持的,僅有2009年的「文創圓桌論壇」;捨文化而就文創,是明顯獨厚文創的另一例子。朋友私下問我,鼓勵文創難道不等於重視文化嗎?是,誰能說不是呢?文創這面大旗太漂亮了,誰敢說打著文創大旗的人不重視文化呢?然而,我必須提醒主政者和所有關心文化的公民:文化文創。

最近因為廖姓朋友的引介,我有機會閱讀一本名為《兒童哲學》的月刊。這本月刊很特別,會教你兒童如何思考,或者是如何擁有大人所失去的思考能力。例如,兒童會將「鐵軌」說成是「火車條」、蘆葦說成是「蜜蜂草」,藉由單純的感受與自由的聯想來為事物命名,而有時候,這些命名的貼切程度並不下於事物的既定名稱;再如,兒童會盯著一部繪本看很久,仔細地玩味,而不像大人看夏卡爾,專心看畫的時間比不上聽導覽、看說明、想獲得某種合理解釋畫作的時間。這本小書每月固定出刊,在有限的零售點販售,低調地將心血結晶展現給讀者,默默地提供這個社會不同的視野;它就是這樣一本簡約而輕巧的刊物,沒有龐大的市場與資金,更沒有異業結盟也不搞跨界合作,它和文化創意產業無關,但與文化有關。

上個月,有一位李姓友人約我去參加「小客廳」活動。「小客廳」每月固定舉辦,每次會請來一名主講者進行分享。五月份的主題是「領養家庭」,主講人分享她如何使外國人順利地領養台灣兒童,又如何使台灣的孩子適應國外的新家,在她的引領下,我認識了許多動人的領養故事以及那些未曾受到關注的社會角落,深受感動。據李姓友人說,「小客廳」的精神在於分享,當初她便是基於這樣小小的念頭,所以計畫每次邀一名主講人來分享而同時歡迎各方的朋友來參與,於是,「小客廳」就這樣子辦起來也辦下去了。我相信,台灣有很多人都像我的李姓朋友,熱誠、坦率、有想法就去執行、沒場地就去租場地,只為了成就一個發自內心的善念與想法。各界朋友齊聚於「小客廳」一起分享些什麼,與文化創意產業無關,但與文化有關。

過去的三個月每到月底時,我會在「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所舉辦的「被壓迫者劇場工作坊」擔任現場記錄。「被壓迫者劇場工作坊」這幾個字聽起來好像很沈重,其實工作坊中傳出最多的聲音,便是學員的笑聲。這些學員來自於不同的背景,包括社工、老師、手藝師、單親父親、演員、學生、工會領導人、心理諮商師、社區工作者等,他們希望從工作坊的講師身上學到許多劇場的實務與技巧,然後運用於他們的工作中,使他們以及他們所服務的對象變得更好。而講師們或來自於新加坡,或來自於巴西,或來自於英國,有人曾執導過工廠的外籍女工演一齣戲,有人曾在戰爭頻仍的蘇丹工作,有人的工作對象是無家可歸的遊民,這些講師將自身的經驗帶到台灣,也將自身的文化帶來台灣,而這與文化創意產業無關,但與文化有關,而且不但是文化交流,還是國際的文化交流。

你的手可能曾經翻閱過一本好書,你的腳可能曾經踏入一場分享的聚會,你的身體可能曾經投入於某次難忘的工作坊中,但也可能你皆不曾經,但心嚮往之。是的,這些曾經以及你所嚮往的,不是文化創意產業,而是文化。如果我們(無論是政策制定者還是一般老百姓)只看文創而不見文化,那我們失去的會比得到的,多得多;相反地,文化就算「創意」不起來,就算「產業」不起來,你依然能翻翻書、依然能與他人分享、依然能使自己有所投入與參與,來拓展你的經驗、豐富你的生活,而這,就是文化的魅力。

原文出處:文化部Log

可不可以說:一棵植物人?八匹沙其瑪?

小石子帶班上的學生,做「可不可以說」。我覺得他真的很厲害,在大家都在忙期末考的時候,他帶學生做思作詩。

貼幾則學生做的「可不可以說」:



可不可以說:
一隻毛皮大衣
兩位字典
三張樹
四架鳥
可不可以說:
五株仙草
六個雀巢
七束豆花
八匹沙其瑪
可不可以說:
一滴感動
一絲開心
一頓生氣
一盆難過 


可不可以說:
一本好學生
一罐大海
一股巧克力
一根想念
可不可以說:
一座夢想
一帖藥丸
一種天空
一株菜包
可不可以說:
一坨綿羊
一口生氣
一隻杜鵑
一棵植物人


影片共有九段。有興趣的讀者可上清海邦小石子 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