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廖小瞇
毛毛蟲月刊改版到了第三期,隨著「實踐」,方向似乎漸漸清楚。果然不做不知道。
更名為《兒童哲學》的這份刊物,我們期待它從不同的角度,提供不同面向的內容給想要「瞭解」、「研究」、「做」兒童哲學的朋友們。
首先,對於剛接觸「兒童哲學」這個名詞的人,可能會想要瞭解「兒童哲學」是什麼?在做什麼?它的發展?對台灣教育的影響?因此我們有「兒童哲學在台灣」,希望透過爬梳兒童哲學的歷史,讓讀者認識兒童哲學的精神與想做的事,並進而思考台灣的教育問題。
不管是什麼哲學,光說不練都是死學。因此,我們希望透過「兒哲師培上課筆記」與「我做兒童哲學」這兩個單元,試著呈現兒童哲學的師資培訓在做什麼?他們怎麼做思考討論?這些大人怎麼與小孩一起做哲學?小孩真的可以做哲學討論嗎?小孩想的、在意的,跟大人一樣嗎?(這兩個單元交替呈現)
而所謂的兒童哲學,是不是一定要在「兒哲師資培訓」或「兒童哲學課」才能發生?我們不敢確定,但我們確定的是:如果我們認同小孩從小就能思考,就有做哲學的種子,那麼,它可能隨處發生。「小手牽大手」是大人透過小孩的眼睛、小孩的說話或表達,去發現、記錄小孩的思考。「教學現場」想呈現的是,老師對教育的思考、反省,以及在「不為上課而上課」的情況下,老師與學生一起做了什麼,學習了什麼。當然,這些不一定就是哲學,但這兩個單元想呈現的是:大人透過小孩,再次重新認識一些自己認為「理所當然」、不需思考的事物,或再一次思考教育的意義。(這兩個單元交替呈現)
然後,我們每一期都會有故事、寓言、漫畫、詩,你可以用來做思考討論,當然,單純閱讀也很好。(老少皆宜)
改版後的月刊,我們還希望經營「議題平台」。老實說,一開始想做的是「主題文章」,比如1月號我們「聊閱讀」,談「國際閱讀素養評比」,2月號「談霸凌」。但後來我們發現,很多東西不是一次、兩次,幾篇文章就能說清楚的,而且「說清楚」也不是兒童哲學的態度;我們更希望做的是,邀請大家一起來思考某個議題——我從這個層面看,你從那個角度想,試著建立一個對話的平台。
這一期的議題平台,就有關於2月號主題「霸凌」的延伸文章:盧玲穎從「三個實驗」來看「惡之平凡」,然後進一步深思霸凌現場的「困境」;鄭端容接續上期〈霸凌可能撲滅嗎?〉提到的「霸凌妄言」,透過森口朗為大家釐清「視而不作為的人,也是加害者?」這個謬論。
前面所介紹的單元或規劃,感覺都很有目的性。當然,辦刊物當然有目的,但有些東西卻又不是那麼目的,比如某些單元,我們就很難分類,也不想分類,把它放進框框裡,說它是為了什麼而寫(而且楊茂秀老師說,讀東西就要雜讀亂讀),所以……接下來我打算這麼說:
我們有硬一點的東西,像是「小孩與語言」與「思考拼盤」,但不至於咬不下去,而且,會越咬越有新的想法,它可以提昇你思考的深度與廣度(哈看起來還是很目的嘛……但我是認真地這麼覺得)。也有軟一點的東西:「虛足在思考」、「老頑固的呢喃」、「橡樹幼兒園」,從生活出發,教你停下來看、靜下來想(有時候要動),讀了有感,有時會笑。
有了這麼多大人的東西,那麼小孩的呢?不是說「兒童哲學」嗎?
這留給你去發現了……
(不過,我們希望這是雜木林呀……誰知道什麼時候又會長出新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