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4日 星期四

第2期【小編說】——得嘗了才知道味道

文:廖小瞇

每個月編月刊時都會想,這個世界已經有那麼多資訊、那麼多文章、那麼多雜誌、媒體,那麼多平台,《兒童哲學》月刊在這當中湊上一腳,究竟有什麼非讓讀者讀到不可的東西嗎?

其實,我自己個人的想法是:世界這麼廣大,就算人家不從你這邊得到,他也可能從其他地方得到他需要的。編輯刊物編得越久,越覺得人具有主動學習、自我省思、成長的能力。可是,如果我覺得大家都可以自己去獲得他所需要的,那麼,《兒童哲學》可以給的是什麼呢?

我想跟各位分享一下,編輯這份刊物的心情。

拜網路所賜,我每天都可以收稿、看稿。這一分鐘收到這位作者的寓言,下一分鐘收到那位作者的故事,我已經太習慣網路帶來的便利,但是,每一次收到文章、讀到內容的感動,還是很難「習慣」。

常常,讀了文章之後,我回了信告訴作者我的感覺,不消幾分鐘,作者的回信就來了,有時候又多夾了一篇文章;「以文會友」就是這個意思吧,我深刻的體會到這句話的心情。有時候寄來的故事,一修二修三修……,我讀到的不只是文章,而是一位作者對於他想說的故事的認真與熱情。

有時候也會跟作者討論寫作的方式。「內容很好,但我擔心會不會太硬了?」很慶幸的,有些作者會參考編輯的意見,試著站在讀者的角度,用不一樣的方式,再說一遍。

還有,我也非常享受在毛毛蟲開編輯會議時,討論過程中的集思廣益。我們沒有「一定非得怎麼做」的指導,而是在廣納大家的想法之後,一起去思考我們想做出一本怎樣的刊物。
我一直這麼認為:做一本刊物,不是為了「那本刊物」,更不是為了「賣那本刊物」,而是,為了我們覺得有需要的某群人。為了我們覺得需要「兒童哲學」的某群人,我們去想,需要哪些不同方向的東西,然後,許多人一起從不同的角度、位置,寫文章、畫畫、構思、編輯;我們一起討論。

做刊物的經費有限、時間有限、人力有限;但是,熱情無限。每一份月刊都不單單只是你讀到的內容,它更是人與人之間的討論、思考、交流,所結下來的果子。而這顆果子,得嘗了才知道味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