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份開始,《兒童哲學》新增寄售點囉!謝謝凱風卡瑪兒童書店、舊香居、小樹的家繪本咖啡館。
在這個許多東西都剩下「商品」這個身份的世界,我們希望能透過寄售這個過程,讓刊物有一點點溫度。怎麼說呢?老實說《兒童哲學》並不會教人家賺大錢有成就或教小孩第一名,不是一份放在7-11架上會大賣的刊物,所以,《兒童哲學》就算鋪到7-11,大概也會因為無法支應通路成本而匆匆下架。當然,這也不是代表《兒童哲學》放在凱風卡瑪、舊香居和小樹的家就會好賣,而是我覺得至少,我們「氣味相投」。
就像舊香居店主吳雅惠說:「我們賣你這刊物,也不是為賺錢,就真的是幫忙推廣。」凱風卡瑪的主人陳培瑜甚至想,有沒有可能運用《兒童哲學》這份刊物來做討論會。小樹的瓊文,也經常在店裡辦說故事或藝文活動。書店或咖啡館,不只是賣書和賣咖啡,他們做的更是分享他們認為重要的態度與價值觀。《兒童哲學》在做的事情也是這樣,賣的不只是刊物,而是分享我們認為重要的態度與價值觀。
.舊香居(台北市龍泉街81號1樓。02-23680576)
http://blog.yam.com/user/jxjbooks.html
.凱風卡瑪兒童書店(花蓮市中美路81號。03-8246533)
http://www.kkbooks.tw/
.小樹的家繪本咖啡館(高雄市苓雅區林南街16號。07-2226161)
http://littletreebook.blogspot.com/
寄售點陸續尋找中。
若有氣味相投者欲瞭解寄售事宜,請找廖小瞇:mou905guy@yahoo.com.tw
2011年3月31日 星期四
2011年3月27日 星期日
《兒童哲學》的ISSN下來囉!
感謝陳佾均的協助申請,《兒童哲學》的ISSN下來囉!
ISSN:2221-8343
ISSN:2221-8343
申請ISSN雖然不是件太困難的事,不過,我發現剛開始接觸出版這塊的人,還是會遇上一些問題,比如,要上哪申請,以及——要怎麼號碼轉換成條碼(barcode)呀?
在這裡跟大家分享一下關於ISSN的一些小知識,或許它可以為你節省一些時間。
1. 什麼是ISSN?
ISSN:國際標準期刊號(International Standard Serial Number, 簡稱ISSN),是國際間賦予期刊的一套統一編號。常見的期刊、雜誌、報紙、叢刊、年刊等大都屬於國際標準期刊號。
2. 上哪申請ISSN?
臺灣目前仍無法設立國際標準期刊編號中心,業者如欲申請國際標準期刊號,可向ISSN (法國巴黎國際期刊資料系統中心,International Serial Data System-ISDS Internation Centre)申請。作業時間約十個工作天。
3. 如何把號碼轉換成條碼?
提供大家一個超好用的條碼生產器:http://www.terryburton.co.uk/barcodewriter/generator/
在Symbology:處選擇ISSN,然後Contents會出現0317-8471 00 05這串數字。你將0317-8471替換成你申請到的ISSN號碼(8個數字),然後按下Make barcode,條碼就出來了。
——廖小瞇
——廖小瞇
2011年3月26日 星期六
尋校稿協力
四隻眼睛比兩隻眼睛多兩隻,六隻眼睛比四隻眼睛多兩隻;六隻該看得比四隻多,四隻該看得比兩隻多;如果眼睛都是亮的。
《兒童哲學》要找校稿協力,看「協力」這兩個字就知道,有四個力,力力力力,眼力、心力、友力、戰力……;總之,對《兒童哲學》有興趣,喜歡閱讀、喜歡找碴,歡迎加入校稿協力。
校稿時間為每月1日到5日其中一天。《兒童哲學》第四期的校稿日是四月四日 (星期一),校稿細節email聯絡。
協力校稿者可享優先閱讀當期《兒童哲學》,以及當期刊物兩本(你可以將其中一本送給你想分享的朋友)。對於協力者所付出的時間與四力,在這裡先獻上誠摯的感謝;有你的協力,《兒童哲學》明天會更好。
——廖小瞇
2011年3月24日 星期四
為什麼要建部落格?(與一件神奇的事)
昨天在建部落格之前,我又問自己一次:「為什麼要建部落格?」雖然,在決定做這件事之前,我已經想過一次了。不過,在按下「建立網誌」的按鈕前,我又想了一次。
這跟去年底決定要改版,很像。在改版前,我跟楊茂秀老師,以及毛毛蟲的夥伴們,不斷問著自己:為什麼要改?要改成什麼樣子?當初的討論很多,想知道的人可以點這裡:第1期【小編說】——像雜木林的刊物?
那麼,為什麼要建部落格?
回答自己這個問題以前,我又想到其他的地方去。我想到紙本媒介和電子媒介。紙本媒介與電子媒介的功能不同,給人的感受也不同;我想這不用我多說,活在這個世代同時接觸這兩種媒介的人都知道它們的差異。那麼,替《兒童哲學》這份紙本刊物建置一個部落格,如同替它製造一個分身,在電子網路世界;在現實世界本尊做不到的事,由分身在虛擬網路世界來做。
比如,我此刻打的字,將經由email傳送到正在讀這篇文章的人的信箱裡,當他開啟連結,就會讀到這個部落格的東西,在距離我貼文後的幾秒鐘、幾分鐘、幾個小時,而這是紙本做不到的事。我現在寫的這些好像都是廢話,都是我們每天所經歷的事情不是嗎?但是仔細一想這是多麼神奇!我們每天都在經歷!
言歸正傳。
建立部落格,就是要運用這神奇的虛擬力量,讓《兒童哲學》移動到認識的與不認識的人眼前。本部落格右下方提供各種申請訂閱的方式,包括facebook與twitter 。總之,歡迎訂閱、分享《兒童哲學》部落格。
《兒童哲學》部落格的內容與功能,請見右方「分類」。
最後,再提一件神奇的事:
一件東西,你可以既給A,又同時給B嗎?一顆蘋果,你給A就不能給B;給A一半,B就只剩一半。那麼有可以同時給的東西嗎?不要說「愛」這種答案,還有其他的。你知道了吧?就是這個啊,你正在看的部落格,它已經同時給了好多好多人了。謝謝你,請繼續給出去吧!
這跟去年底決定要改版,很像。在改版前,我跟楊茂秀老師,以及毛毛蟲的夥伴們,不斷問著自己:為什麼要改?要改成什麼樣子?當初的討論很多,想知道的人可以點這裡:第1期【小編說】——像雜木林的刊物?
那麼,為什麼要建部落格?
回答自己這個問題以前,我又想到其他的地方去。我想到紙本媒介和電子媒介。紙本媒介與電子媒介的功能不同,給人的感受也不同;我想這不用我多說,活在這個世代同時接觸這兩種媒介的人都知道它們的差異。那麼,替《兒童哲學》這份紙本刊物建置一個部落格,如同替它製造一個分身,在電子網路世界;在現實世界本尊做不到的事,由分身在虛擬網路世界來做。
比如,我此刻打的字,將經由email傳送到正在讀這篇文章的人的信箱裡,當他開啟連結,就會讀到這個部落格的東西,在距離我貼文後的幾秒鐘、幾分鐘、幾個小時,而這是紙本做不到的事。我現在寫的這些好像都是廢話,都是我們每天所經歷的事情不是嗎?但是仔細一想這是多麼神奇!我們每天都在經歷!
言歸正傳。
建立部落格,就是要運用這神奇的虛擬力量,讓《兒童哲學》移動到認識的與不認識的人眼前。本部落格右下方提供各種申請訂閱的方式,包括facebook與twitter 。總之,歡迎訂閱、分享《兒童哲學》部落格。
《兒童哲學》部落格的內容與功能,請見右方「分類」。
最後,再提一件神奇的事:
一件東西,你可以既給A,又同時給B嗎?一顆蘋果,你給A就不能給B;給A一半,B就只剩一半。那麼有可以同時給的東西嗎?不要說「愛」這種答案,還有其他的。你知道了吧?就是這個啊,你正在看的部落格,它已經同時給了好多好多人了。謝謝你,請繼續給出去吧!
——廖小瞇
第3期【小編說】——《兒童哲學》希望給大家的是……
文:廖小瞇
毛毛蟲月刊改版到了第三期,隨著「實踐」,方向似乎漸漸清楚。果然不做不知道。
更名為《兒童哲學》的這份刊物,我們期待它從不同的角度,提供不同面向的內容給想要「瞭解」、「研究」、「做」兒童哲學的朋友們。
首先,對於剛接觸「兒童哲學」這個名詞的人,可能會想要瞭解「兒童哲學」是什麼?在做什麼?它的發展?對台灣教育的影響?因此我們有「兒童哲學在台灣」,希望透過爬梳兒童哲學的歷史,讓讀者認識兒童哲學的精神與想做的事,並進而思考台灣的教育問題。
不管是什麼哲學,光說不練都是死學。因此,我們希望透過「兒哲師培上課筆記」與「我做兒童哲學」這兩個單元,試著呈現兒童哲學的師資培訓在做什麼?他們怎麼做思考討論?這些大人怎麼與小孩一起做哲學?小孩真的可以做哲學討論嗎?小孩想的、在意的,跟大人一樣嗎?(這兩個單元交替呈現)
而所謂的兒童哲學,是不是一定要在「兒哲師資培訓」或「兒童哲學課」才能發生?我們不敢確定,但我們確定的是:如果我們認同小孩從小就能思考,就有做哲學的種子,那麼,它可能隨處發生。「小手牽大手」是大人透過小孩的眼睛、小孩的說話或表達,去發現、記錄小孩的思考。「教學現場」想呈現的是,老師對教育的思考、反省,以及在「不為上課而上課」的情況下,老師與學生一起做了什麼,學習了什麼。當然,這些不一定就是哲學,但這兩個單元想呈現的是:大人透過小孩,再次重新認識一些自己認為「理所當然」、不需思考的事物,或再一次思考教育的意義。(這兩個單元交替呈現)
然後,我們每一期都會有故事、寓言、漫畫、詩,你可以用來做思考討論,當然,單純閱讀也很好。(老少皆宜)
改版後的月刊,我們還希望經營「議題平台」。老實說,一開始想做的是「主題文章」,比如1月號我們「聊閱讀」,談「國際閱讀素養評比」,2月號「談霸凌」。但後來我們發現,很多東西不是一次、兩次,幾篇文章就能說清楚的,而且「說清楚」也不是兒童哲學的態度;我們更希望做的是,邀請大家一起來思考某個議題——我從這個層面看,你從那個角度想,試著建立一個對話的平台。
這一期的議題平台,就有關於2月號主題「霸凌」的延伸文章:盧玲穎從「三個實驗」來看「惡之平凡」,然後進一步深思霸凌現場的「困境」;鄭端容接續上期〈霸凌可能撲滅嗎?〉提到的「霸凌妄言」,透過森口朗為大家釐清「視而不作為的人,也是加害者?」這個謬論。
前面所介紹的單元或規劃,感覺都很有目的性。當然,辦刊物當然有目的,但有些東西卻又不是那麼目的,比如某些單元,我們就很難分類,也不想分類,把它放進框框裡,說它是為了什麼而寫(而且楊茂秀老師說,讀東西就要雜讀亂讀),所以……接下來我打算這麼說:
我們有硬一點的東西,像是「小孩與語言」與「思考拼盤」,但不至於咬不下去,而且,會越咬越有新的想法,它可以提昇你思考的深度與廣度(哈看起來還是很目的嘛……但我是認真地這麼覺得)。也有軟一點的東西:「虛足在思考」、「老頑固的呢喃」、「橡樹幼兒園」,從生活出發,教你停下來看、靜下來想(有時候要動),讀了有感,有時會笑。
有了這麼多大人的東西,那麼小孩的呢?不是說「兒童哲學」嗎?
這留給你去發現了……
(不過,我們希望這是雜木林呀……誰知道什麼時候又會長出新的?)
毛毛蟲月刊改版到了第三期,隨著「實踐」,方向似乎漸漸清楚。果然不做不知道。
更名為《兒童哲學》的這份刊物,我們期待它從不同的角度,提供不同面向的內容給想要「瞭解」、「研究」、「做」兒童哲學的朋友們。
首先,對於剛接觸「兒童哲學」這個名詞的人,可能會想要瞭解「兒童哲學」是什麼?在做什麼?它的發展?對台灣教育的影響?因此我們有「兒童哲學在台灣」,希望透過爬梳兒童哲學的歷史,讓讀者認識兒童哲學的精神與想做的事,並進而思考台灣的教育問題。
不管是什麼哲學,光說不練都是死學。因此,我們希望透過「兒哲師培上課筆記」與「我做兒童哲學」這兩個單元,試著呈現兒童哲學的師資培訓在做什麼?他們怎麼做思考討論?這些大人怎麼與小孩一起做哲學?小孩真的可以做哲學討論嗎?小孩想的、在意的,跟大人一樣嗎?(這兩個單元交替呈現)
而所謂的兒童哲學,是不是一定要在「兒哲師資培訓」或「兒童哲學課」才能發生?我們不敢確定,但我們確定的是:如果我們認同小孩從小就能思考,就有做哲學的種子,那麼,它可能隨處發生。「小手牽大手」是大人透過小孩的眼睛、小孩的說話或表達,去發現、記錄小孩的思考。「教學現場」想呈現的是,老師對教育的思考、反省,以及在「不為上課而上課」的情況下,老師與學生一起做了什麼,學習了什麼。當然,這些不一定就是哲學,但這兩個單元想呈現的是:大人透過小孩,再次重新認識一些自己認為「理所當然」、不需思考的事物,或再一次思考教育的意義。(這兩個單元交替呈現)
然後,我們每一期都會有故事、寓言、漫畫、詩,你可以用來做思考討論,當然,單純閱讀也很好。(老少皆宜)
改版後的月刊,我們還希望經營「議題平台」。老實說,一開始想做的是「主題文章」,比如1月號我們「聊閱讀」,談「國際閱讀素養評比」,2月號「談霸凌」。但後來我們發現,很多東西不是一次、兩次,幾篇文章就能說清楚的,而且「說清楚」也不是兒童哲學的態度;我們更希望做的是,邀請大家一起來思考某個議題——我從這個層面看,你從那個角度想,試著建立一個對話的平台。
這一期的議題平台,就有關於2月號主題「霸凌」的延伸文章:盧玲穎從「三個實驗」來看「惡之平凡」,然後進一步深思霸凌現場的「困境」;鄭端容接續上期〈霸凌可能撲滅嗎?〉提到的「霸凌妄言」,透過森口朗為大家釐清「視而不作為的人,也是加害者?」這個謬論。
前面所介紹的單元或規劃,感覺都很有目的性。當然,辦刊物當然有目的,但有些東西卻又不是那麼目的,比如某些單元,我們就很難分類,也不想分類,把它放進框框裡,說它是為了什麼而寫(而且楊茂秀老師說,讀東西就要雜讀亂讀),所以……接下來我打算這麼說:
我們有硬一點的東西,像是「小孩與語言」與「思考拼盤」,但不至於咬不下去,而且,會越咬越有新的想法,它可以提昇你思考的深度與廣度(哈看起來還是很目的嘛……但我是認真地這麼覺得)。也有軟一點的東西:「虛足在思考」、「老頑固的呢喃」、「橡樹幼兒園」,從生活出發,教你停下來看、靜下來想(有時候要動),讀了有感,有時會笑。
有了這麼多大人的東西,那麼小孩的呢?不是說「兒童哲學」嗎?
這留給你去發現了……
(不過,我們希望這是雜木林呀……誰知道什麼時候又會長出新的?)
《兒童哲學》第3期(2011.03.10 出刊)
小孩的
01 封面:寶石河的寶石 黃婧淳
02 模仿與擷取 黃婧淳、游舒晴、邱惠瑛
兒童哲學
茂子說
04 想念趙子 楊茂秀兒童哲學在台灣 3
08 兒童哲學上學趣 錢宥伶
兒哲師培上課筆記
12 爭辯與問問題的界線 蔡幸珍小孩與語言
19 故事是從哪裡來的? 藍劍虹小手牽大手
34 不要倒好多滿 林桂如15 鳳梨苦瓜排骨牌 楊隆吉
24 寓言來寓言去 billing、瞇
35 詩.Why? 小石子36 小三角與不知道 05-08 瞇51 封底裡 阿健、瞇
議題平台
31 三個實驗與面對「霸凌」的困境 盧玲穎老頑固的呢喃
38 視而不作為的人,也是加害者? 鄭端容虛足在思考
40 鯨魚快樂時 李明足米雅的幼年童話.日安!橡樹幼兒園
43 剛剛好甜的草莓醬 米雅
思考拼盤
45 世界 楊茂秀小編說
47 《兒童哲學》希望給大家的是 廖小瞇49 毛毛蟲課程
50 兒童哲學與毛毛蟲。徵稿訊息。訂閱、零售辦法插圖:
楊舜斌(4-7、11、13-14)。arJAt(30)。艾恩(34)。蕭文鴻(41)。潘品樺(42)。瞇(45、47)
第2期【小編說】——得嘗了才知道味道
文:廖小瞇
每個月編月刊時都會想,這個世界已經有那麼多資訊、那麼多文章、那麼多雜誌、媒體,那麼多平台,《兒童哲學》月刊在這當中湊上一腳,究竟有什麼非讓讀者讀到不可的東西嗎?
其實,我自己個人的想法是:世界這麼廣大,就算人家不從你這邊得到,他也可能從其他地方得到他需要的。編輯刊物編得越久,越覺得人具有主動學習、自我省思、成長的能力。可是,如果我覺得大家都可以自己去獲得他所需要的,那麼,《兒童哲學》可以給的是什麼呢?
我想跟各位分享一下,編輯這份刊物的心情。
拜網路所賜,我每天都可以收稿、看稿。這一分鐘收到這位作者的寓言,下一分鐘收到那位作者的故事,我已經太習慣網路帶來的便利,但是,每一次收到文章、讀到內容的感動,還是很難「習慣」。
常常,讀了文章之後,我回了信告訴作者我的感覺,不消幾分鐘,作者的回信就來了,有時候又多夾了一篇文章;「以文會友」就是這個意思吧,我深刻的體會到這句話的心情。有時候寄來的故事,一修二修三修……,我讀到的不只是文章,而是一位作者對於他想說的故事的認真與熱情。
有時候也會跟作者討論寫作的方式。「內容很好,但我擔心會不會太硬了?」很慶幸的,有些作者會參考編輯的意見,試著站在讀者的角度,用不一樣的方式,再說一遍。
還有,我也非常享受在毛毛蟲開編輯會議時,討論過程中的集思廣益。我們沒有「一定非得怎麼做」的指導,而是在廣納大家的想法之後,一起去思考我們想做出一本怎樣的刊物。
我一直這麼認為:做一本刊物,不是為了「那本刊物」,更不是為了「賣那本刊物」,而是,為了我們覺得有需要的某群人。為了我們覺得需要「兒童哲學」的某群人,我們去想,需要哪些不同方向的東西,然後,許多人一起從不同的角度、位置,寫文章、畫畫、構思、編輯;我們一起討論。
做刊物的經費有限、時間有限、人力有限;但是,熱情無限。每一份月刊都不單單只是你讀到的內容,它更是人與人之間的討論、思考、交流,所結下來的果子。而這顆果子,得嘗了才知道味道。
每個月編月刊時都會想,這個世界已經有那麼多資訊、那麼多文章、那麼多雜誌、媒體,那麼多平台,《兒童哲學》月刊在這當中湊上一腳,究竟有什麼非讓讀者讀到不可的東西嗎?
其實,我自己個人的想法是:世界這麼廣大,就算人家不從你這邊得到,他也可能從其他地方得到他需要的。編輯刊物編得越久,越覺得人具有主動學習、自我省思、成長的能力。可是,如果我覺得大家都可以自己去獲得他所需要的,那麼,《兒童哲學》可以給的是什麼呢?
我想跟各位分享一下,編輯這份刊物的心情。
拜網路所賜,我每天都可以收稿、看稿。這一分鐘收到這位作者的寓言,下一分鐘收到那位作者的故事,我已經太習慣網路帶來的便利,但是,每一次收到文章、讀到內容的感動,還是很難「習慣」。
常常,讀了文章之後,我回了信告訴作者我的感覺,不消幾分鐘,作者的回信就來了,有時候又多夾了一篇文章;「以文會友」就是這個意思吧,我深刻的體會到這句話的心情。有時候寄來的故事,一修二修三修……,我讀到的不只是文章,而是一位作者對於他想說的故事的認真與熱情。
有時候也會跟作者討論寫作的方式。「內容很好,但我擔心會不會太硬了?」很慶幸的,有些作者會參考編輯的意見,試著站在讀者的角度,用不一樣的方式,再說一遍。
還有,我也非常享受在毛毛蟲開編輯會議時,討論過程中的集思廣益。我們沒有「一定非得怎麼做」的指導,而是在廣納大家的想法之後,一起去思考我們想做出一本怎樣的刊物。
我一直這麼認為:做一本刊物,不是為了「那本刊物」,更不是為了「賣那本刊物」,而是,為了我們覺得有需要的某群人。為了我們覺得需要「兒童哲學」的某群人,我們去想,需要哪些不同方向的東西,然後,許多人一起從不同的角度、位置,寫文章、畫畫、構思、編輯;我們一起討論。
做刊物的經費有限、時間有限、人力有限;但是,熱情無限。每一份月刊都不單單只是你讀到的內容,它更是人與人之間的討論、思考、交流,所結下來的果子。而這顆果子,得嘗了才知道味道。
《兒童哲學》第2期(2011.02.10 出刊)
小孩的
01 封面:一隻長得像恐龍的蟲 蔡岳辰
02 宇宙戰艦大對決! 乃嘉、乃嘉爸
51 封底裡:豌豆長在森林裡 恩
兒童哲學
兒童哲學在台灣 2
07 牛仔帽小孩與石雕蘇格拉底 錢宥伶
我做兒童哲學
11 小孩的提問 蔡幸珍
小孩與語言
22 還沒有河之前,魚住在哪裡? 藍劍虹
小手牽大手
34 對不起一百次 林師宇
故事
04 帶鞋子散步的老人 楊茂秀
13 會叫的草莓 楊隆吉
18 我討厭冬天 郭慈明
20 彩色夢 billing
主題文章:關於霸凌
霸凌討論會
28 面對霸凌的兩個態度 廖怡君
教學現場
32 我的道德勇氣 盧駿逸
老頑固的呢喃
40 霸凌可能撲滅嗎? 鄭端容
漫畫.寓言.詩
26 小三角與不知道 01-04 瞇
31 宋文里寓言(二) 宋文里
39 詩.鸚鵡學說話 謝鴻文
生活
虛足在思考
43 會說故事的老樹 李明足
米雅的幼年童話.日安!橡樹幼兒園
45 樹到底是誰的? 米雅
對話
觀點與態度
36 教育可以測量嗎? 陳佾均
思考拼盤
47 我們的生活 編輯室
小編說
48 得嘗了才知道味道 廖小瞇
佈告欄
49 毛毛蟲課程
50 兒童哲學與毛毛蟲。徵稿訊息。訂閱、零售辦法
插圖:
郭慈明(6)。瞇(9、18-19、20-21、29、30、33、37、41、46、47)。艾恩(35)。周柔妘(39)
2011年3月23日 星期三
第1期【小編說】——像雜木林的刊物?
文:廖小瞇
一本刊物,能不能像雜木林一樣?
第一句話已經寫好了一個小時,我卻遲遲無法將後續的文章完成。我希望可以「很清楚」的說出自己的想法,但是,越是努力想要清楚的條列說出,越不知道該如何清楚。後來我停下來,跟毛毛蟲的夥伴聊天,先用聊的,用講的;如果說不清楚的話,就再說、再說,努力說就好了。
「楊茂秀老師提的概念很抽象。但我覺得非常好,一定要做。」
「怎麼個抽象?」
「就很抽象,所以我遲遲沒辦法很清楚的寫出來。」
「可以用一句話說嗎?」
「如果要用一句話說的話,那就是:『一本刊物,能不能像雜木林一樣?』」
「像雜木林一樣?像《大誌》那樣嗎?」
「嗯,《大誌》雖然蠻雜的,但還是有劃分好的單元。」
「所以不要有單元嗎?」
「嗯,為什麼一定要有單元呢?」
為什麼一定要有單元呢?
楊老師不只一次提到這個概念。兒童哲學課程設計時提過、教材出版也提過。最近,我讀藍劍虹老師的《許多孩子,許多月亮》,楊老師在推薦序裡頭也提到了「反單元」。究竟「反單元」是什麼?我覺得用「忽視單元」來說更接近這個想法:忽視「單元」這個東西,或者說,不要被「單元」綁架。內容不被單元綁架、課程設計不被課程名稱綁架、教材內容不一個個被一開始就訂好的屬性或架構綁架。這樣子的東西會是自然的,就算最後「還是有了單元」,但那是視需要而生,而不是「訂好了再來擺東西進去」。 還有一個思考是:「同樣的東西,為什麼一定要放在一起?」
順性
雜木林會自己長,長高長粗;雜木林不會自己限定生長的範圍;雜木林不會這一塊只長這種植物,那一塊只長那種植物;雜木林,不會有一個牌子告訴你,這是什麼林,那又是什麼林。 但雜木林會充滿生機,只要給它足夠的陽光空氣水。這樣的雜木林刊物,我想像是這樣子的:
一開始我根本想不出來。
雜木林會自己長,刊物又不會自己長;編輯要收稿、要排版,它一定會有「一個樣子」。不管是什麼樣子,都已經有編輯的想法在裡面,那到底什麼叫做「雜木林的樣子」?越想越煩,煩到某個地步我才漸漸又回到雜木林的本意。雜木林之所以「雜」,本意在「順性」,而不是「雜亂」。它不是被設定要長成「雜木林」,而是它的生長環境讓它成了雜木林。
因為順性,所以雜。
不是版面的雜,而是內容的雜
所以,雜,不見得是版面的雜,而是內容的雜;內容的雜不是亂放,而是順性。什麼樣的內容跟兒童哲學有關、跟思考有關,都可以進來;文學的、藝術的、科學的;小孩的、大人的,都可以進來。 沒有了單元,那麼專欄呢?
我倒覺得要不要有「專欄」這件事,可以這樣思考:某位作者他有一連串的想法,他需要一段時間好好的來跟讀者分享、討論,那麼很自然的就會有一系列的文章,如果這樣的形式叫做「專欄」的話,那麼「專欄」是有的。當然,有時候是編輯的想法,編輯如果覺得某位作者可以跟讀者聊些什麼會很棒的話,也有可能因為這樣有了專欄。當然編輯可能也樂見,讀者來說自己想讀到什麼?或者,讀者自己就寫東西來。
形式因為內容而生,專欄並不是有了就定下來了,它會隨著作者的需要、讀者的需要、編輯的需要,而產生變化。
如果可能的話,希望這本月刊是一本沒有身份界線的刊物。當然,編輯做編輯工作的時候,他還是擔著編輯的角色;作者擔著作者的角色:讀者是讀者。但是,編輯也是讀者,作者也是讀者,讀者也可以是作者,甚至也可能是編輯。
這是一種希望。
「實踐」與「改版」
從前我以為只要有觀點,就可以努力看清楚;後來才發現許多事情不只有一個觀點,有了觀點也不一定就能瞭解事物的全貌。有了問題,不是只要努力想就能得到答案,包括目前月刊改版這件事。我喜歡的地方刊物《慢漫刊》,在第四期中談到了「實踐」:
「實踐」,在這個價值仍過於單一的時代,值得重新看待。很多困擾的事情光是空談,也無法改變什麼。「實踐」給了我們自己一些動機,告訴自己要去做。
如果思想的雜木林是毛毛蟲覺得重要的,那麼,就試著從自己的刊物做起。而到底會長成一片怎麼樣的林,老實說我也不知道。但是,對於自己認為重要的想法,就該實際去做而不單只是想。
「實踐」的英文是「Practice」,有「練習」的意思。實踐需要透過反覆地去做,內在精神才能被看見。
《毛毛蟲兒童哲學月刊》從民國100年開始改版,刊名同時更改為《兒童哲學》。《兒童哲學》能不能有上述的雜木林精神,得靠一次一次的出刊來練習,來實踐它。這個實踐也需要正在閱讀的你一起,你覺得什麼跟哲學有關、跟思考有關、跟兒童哲學有關、跟生活有關,都很歡迎你來信告訴我們。
編輯信箱:mou905guy@yahoo.com.tw 廖小瞇
一本刊物,能不能像雜木林一樣?
第一句話已經寫好了一個小時,我卻遲遲無法將後續的文章完成。我希望可以「很清楚」的說出自己的想法,但是,越是努力想要清楚的條列說出,越不知道該如何清楚。後來我停下來,跟毛毛蟲的夥伴聊天,先用聊的,用講的;如果說不清楚的話,就再說、再說,努力說就好了。
「楊茂秀老師提的概念很抽象。但我覺得非常好,一定要做。」
「怎麼個抽象?」
「就很抽象,所以我遲遲沒辦法很清楚的寫出來。」
「可以用一句話說嗎?」
「如果要用一句話說的話,那就是:『一本刊物,能不能像雜木林一樣?』」
「像雜木林一樣?像《大誌》那樣嗎?」
「嗯,《大誌》雖然蠻雜的,但還是有劃分好的單元。」
「所以不要有單元嗎?」
「嗯,為什麼一定要有單元呢?」
為什麼一定要有單元呢?
楊老師不只一次提到這個概念。兒童哲學課程設計時提過、教材出版也提過。最近,我讀藍劍虹老師的《許多孩子,許多月亮》,楊老師在推薦序裡頭也提到了「反單元」。究竟「反單元」是什麼?我覺得用「忽視單元」來說更接近這個想法:忽視「單元」這個東西,或者說,不要被「單元」綁架。內容不被單元綁架、課程設計不被課程名稱綁架、教材內容不一個個被一開始就訂好的屬性或架構綁架。這樣子的東西會是自然的,就算最後「還是有了單元」,但那是視需要而生,而不是「訂好了再來擺東西進去」。 還有一個思考是:「同樣的東西,為什麼一定要放在一起?」
順性
雜木林會自己長,長高長粗;雜木林不會自己限定生長的範圍;雜木林不會這一塊只長這種植物,那一塊只長那種植物;雜木林,不會有一個牌子告訴你,這是什麼林,那又是什麼林。 但雜木林會充滿生機,只要給它足夠的陽光空氣水。這樣的雜木林刊物,我想像是這樣子的:
一開始我根本想不出來。
雜木林會自己長,刊物又不會自己長;編輯要收稿、要排版,它一定會有「一個樣子」。不管是什麼樣子,都已經有編輯的想法在裡面,那到底什麼叫做「雜木林的樣子」?越想越煩,煩到某個地步我才漸漸又回到雜木林的本意。雜木林之所以「雜」,本意在「順性」,而不是「雜亂」。它不是被設定要長成「雜木林」,而是它的生長環境讓它成了雜木林。
因為順性,所以雜。
不是版面的雜,而是內容的雜
所以,雜,不見得是版面的雜,而是內容的雜;內容的雜不是亂放,而是順性。什麼樣的內容跟兒童哲學有關、跟思考有關,都可以進來;文學的、藝術的、科學的;小孩的、大人的,都可以進來。 沒有了單元,那麼專欄呢?
我倒覺得要不要有「專欄」這件事,可以這樣思考:某位作者他有一連串的想法,他需要一段時間好好的來跟讀者分享、討論,那麼很自然的就會有一系列的文章,如果這樣的形式叫做「專欄」的話,那麼「專欄」是有的。當然,有時候是編輯的想法,編輯如果覺得某位作者可以跟讀者聊些什麼會很棒的話,也有可能因為這樣有了專欄。當然編輯可能也樂見,讀者來說自己想讀到什麼?或者,讀者自己就寫東西來。
形式因為內容而生,專欄並不是有了就定下來了,它會隨著作者的需要、讀者的需要、編輯的需要,而產生變化。
如果可能的話,希望這本月刊是一本沒有身份界線的刊物。當然,編輯做編輯工作的時候,他還是擔著編輯的角色;作者擔著作者的角色:讀者是讀者。但是,編輯也是讀者,作者也是讀者,讀者也可以是作者,甚至也可能是編輯。
這是一種希望。
「實踐」與「改版」
從前我以為只要有觀點,就可以努力看清楚;後來才發現許多事情不只有一個觀點,有了觀點也不一定就能瞭解事物的全貌。有了問題,不是只要努力想就能得到答案,包括目前月刊改版這件事。我喜歡的地方刊物《慢漫刊》,在第四期中談到了「實踐」:
「實踐」,在這個價值仍過於單一的時代,值得重新看待。很多困擾的事情光是空談,也無法改變什麼。「實踐」給了我們自己一些動機,告訴自己要去做。
如果思想的雜木林是毛毛蟲覺得重要的,那麼,就試著從自己的刊物做起。而到底會長成一片怎麼樣的林,老實說我也不知道。但是,對於自己認為重要的想法,就該實際去做而不單只是想。
「實踐」的英文是「Practice」,有「練習」的意思。實踐需要透過反覆地去做,內在精神才能被看見。
《毛毛蟲兒童哲學月刊》從民國100年開始改版,刊名同時更改為《兒童哲學》。《兒童哲學》能不能有上述的雜木林精神,得靠一次一次的出刊來練習,來實踐它。這個實踐也需要正在閱讀的你一起,你覺得什麼跟哲學有關、跟思考有關、跟兒童哲學有關、跟生活有關,都很歡迎你來信告訴我們。
編輯信箱:mou905guy@yahoo.com.tw 廖小瞇
《兒童哲學》第1期(2011.01.10 出刊)
小孩的
01 封面:沙發蟲 蔡岳辰
02 小孩的歌 乃嘉、乃誠
52 封底:彩色毛蟲彩色蛋 蔡岳辰
與兒哲之父的會面
與兒哲之父的會面
05 飛盤、蝴蝶與飛碟 楊茂秀
兒童哲學來台灣 1
兒童哲學來台灣 1
07 兒童哲學「來」台灣? 錢宥伶
兒哲師培上課筆記
兒哲師培上課筆記
10 什麼是文化?動物有文化嗎? 蔡幸珍
小孩與語言
小孩與語言
31 蜜蜂與詩人 藍劍虹
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
24 在野生與文明的交會處 盧駿逸
故事
14 蝸牛慢慢走 郭慈明
16 瘦身飛 楊隆吉
22 宋文里寓言 宋文里
27 阿健畫:當列車停靠積木村時 阿健
閱讀
聊閱讀
18 什麼是閱讀?——來聊「國際閱讀素養評比」 廖怡君
書摘
書摘
43 童年與想像世界 廖怡君
生活
虛足在思考
36 追逐花瓣的眼睛 李明足
老頑固的呢喃
老頑固的呢喃
38 書與「書」 鄭端容
米雅的幼年童話.日安!橡樹幼兒園
米雅的幼年童話.日安!橡樹幼兒園
40 一個全新的故事 米雅
對話
小編說
小編說
44像雜木林的刊物? 廖小瞇
讀者說
讀者說
47 對雜木林的想法
佈告欄
49 毛毛蟲課程
50 兒童哲學與毛毛蟲。徵稿訊息訂閱。零售辦法
插圖.攝影:
郭慈明(6)。楊舜斌(11、51)。瞇(13、15、23、33、34、37、46)。阿健(21、42)。周柔妘(39)
郭慈明(6)。楊舜斌(11、51)。瞇(13、15、23、33、34、37、46)。阿健(21、42)。周柔妘(39)
《兒童哲學》訂閱.零售
《兒童哲學》ISSN:2221-8343
訂閱:一年12期,定價1200元。兩年24期,優惠價2000元。
【國外訂閱(12期):港澳╱1800元,亞洲╱2000元,歐美非╱2200元】(含郵資)
轉帳資訊:
.銀行:安泰商業銀行(816)和平分行(0304)
.帳號:030-12-601611-5-00。
.戶名:財團法人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
轉帳完成後,請將付款單據、訂閱者個人資料(姓名、電話、通訊地址)傳真至本基金會(02)2357-0451,或來電(02)2357-9936,謝謝。
零售:定價120元╱本(零售點如下)
台北:
.財團法人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台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99巷10號1樓。02-23579936)
http://www.caterpillar.org.tw/html/front/bin/home.phtml
.舊香居(台北市龍泉街81號1樓。02-23680576)
http://blog.yam.com/user/jxjbooks.html
.唐山書店(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三段333巷9號地下室一樓。02-2363-3072)
http://blog.yam.com/tsbooks/article/30365673
台東:
.毛毛蟲台東圖畫作家(台東市新社三街33號聯絡電話。089-235259)
http://blog.yam.com/caterpillar2010
花蓮:
.凱風卡瑪兒童書店(花蓮市中美路81號。03-8246533)
http://www.kkbooks.tw/
.Peggy(花蓮市舊鐵道商圈徒步區)
http://p1981.blogspot.com/
高雄:
.小樹的家繪本咖啡館(高雄市苓雅區林南街16號。07-2226161)
http://littletreebook.pixnet.net/blog
訂閱:一年12期,定價1200元。兩年24期,優惠價2000元。
【國外訂閱(12期):港澳╱1800元,亞洲╱2000元,歐美非╱2200元】(含郵資)
轉帳資訊:
.銀行:安泰商業銀行(816)和平分行(0304)
.帳號:030-12-601611-5-00。
.戶名:財團法人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
轉帳完成後,請將付款單據、訂閱者個人資料(姓名、電話、通訊地址)傳真至本基金會(02)2357-0451,或來電(02)2357-9936,謝謝。
零售:定價120元╱本(零售點如下)
台北:
.財團法人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台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99巷10號1樓。02-23579936)
http://www.caterpillar.org.tw/html/front/bin/home.phtml
.舊香居(台北市龍泉街81號1樓。02-23680576)
http://blog.yam.com/user/jxjbooks.html
.禮筑外文書店(臺北市金華街249-3號1樓。02-2393-8891/2396-8403)
http://www.silexbooks.com.tw/.唐山書店(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三段333巷9號地下室一樓。02-2363-3072)
http://blog.yam.com/tsbooks/article/30365673
.小小書房(永和市復興街36號。捷運頂溪站1號右轉,第一個洞右轉直走1分鐘。02-29231925)
.有河book
(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5巷26號2樓。出淡水捷運站沿河走三分鐘。02-26252549)
.女書店
(台北市新生南路三段56像7號2樓。02-23638244。)
台東:
.毛毛蟲台東圖畫作家(台東市新社三街33號聯絡電話。089-235259)
http://blog.yam.com/caterpillar2010
花蓮:
.凱風卡瑪兒童書店(花蓮市中美路81號。03-8246533)
http://www.kkbooks.tw/
.Peggy(花蓮市舊鐵道商圈徒步區)
http://p1981.blogspot.com/
高雄:
.小樹的家繪本咖啡館(高雄市苓雅區林南街16號。07-2226161)
http://littletreebook.pixnet.net/blog
寄售點陸續尋找中。
《兒童哲學》徵稿訊息
《兒童哲學》月刊希望能從不同的角度,提供不同面向的內容給想要「瞭解」、「研究」、「做」兒童哲學的朋友們。本刊徵求以下文稿:
1. 故事、寓言、漫畫、詩、小孩的畫與話。
2. 兒哲師培上課筆記:
歡迎毛毛蟲兒童哲學師資培訓的學員,分享您的上課討論記錄。
3. 我做兒童哲學:
歡迎兒哲師培學員,分享您帶小孩討論的記錄與經驗。
4. 小手牽大手:
邀請大人透過小孩的眼、小孩的口,去發現、記錄小孩的思考。歡迎家長投稿。
5. 教學現場:
邀請老師分享對教育的思考與反省,以及您與小孩共同學習的經驗。歡迎老師投稿。
6. 繪本談論:
歡迎喜愛繪本的朋友,分享您閱讀繪本的發現或分析。
7. 議題平台:
歡迎讀者分享對本刊議題的想法或意見。
8. 塗鴉、插圖:
如果您是塗鴉愛好者,也歡迎您寄您的圖作來,為《兒童哲學》月刊增添藝術性。
截稿日為每月15日。來稿請附真實姓名、聯絡電話、通訊地址、電郵地址及一段不多於一百字的個人簡介,寄電子郵箱:mou905guy@yahoo.com.tw。為表謝忱,文稿刊出後,將寄贈半年份《兒童哲學》。本刊非常歡迎讀者回應。若您對兒童哲學有任何問題,也歡迎來信。
1. 故事、寓言、漫畫、詩、小孩的畫與話。
2. 兒哲師培上課筆記:
歡迎毛毛蟲兒童哲學師資培訓的學員,分享您的上課討論記錄。
3. 我做兒童哲學:
歡迎兒哲師培學員,分享您帶小孩討論的記錄與經驗。
4. 小手牽大手:
邀請大人透過小孩的眼、小孩的口,去發現、記錄小孩的思考。歡迎家長投稿。
5. 教學現場:
邀請老師分享對教育的思考與反省,以及您與小孩共同學習的經驗。歡迎老師投稿。
6. 繪本談論:
歡迎喜愛繪本的朋友,分享您閱讀繪本的發現或分析。
7. 議題平台:
歡迎讀者分享對本刊議題的想法或意見。
8. 塗鴉、插圖:
如果您是塗鴉愛好者,也歡迎您寄您的圖作來,為《兒童哲學》月刊增添藝術性。
截稿日為每月15日。來稿請附真實姓名、聯絡電話、通訊地址、電郵地址及一段不多於一百字的個人簡介,寄電子郵箱:mou905guy@yahoo.com.tw。為表謝忱,文稿刊出後,將寄贈半年份《兒童哲學》。本刊非常歡迎讀者回應。若您對兒童哲學有任何問題,也歡迎來信。
《兒童哲學》發行單位
發行所:財團法人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
發行人:楊茂秀
總編輯:楊茂秀
編輯:廖怡君
美術設計:瞇
美術指導:雅堂設計工作室
電話:(02)2357-9936
傳真:(02)2357-0451
地址:106 台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99巷10號1樓
網址:http://www.caterpillar.org.tw/
投稿信箱:mou905guy@yahoo.com.tw
ISSN:2221-8343
發行人:楊茂秀
總編輯:楊茂秀
編輯:廖怡君
美術設計:瞇
美術指導:雅堂設計工作室
電話:(02)2357-9936
傳真:(02)2357-0451
地址:106 台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99巷10號1樓
網址:http://www.caterpillar.org.tw/
投稿信箱:mou905guy@yahoo.com.tw
ISSN:2221-8343
「兒童哲學」與「毛毛蟲」
「小小孩是蝴蝶,長大了,就變成毛毛蟲了。」許多人知道,財團法人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要推廣兒童思考的研究,以及兒童的思考教育。取名為「毛毛蟲」,似乎隱喻著小孩是毛毛蟲在草葉上爬,長大變蝴蝶在天空飛翔。其實,我一直不這麼想。
我是這麼想的:德國哲學家雅士培(Karl Jaspers)認為人在成長的過程中,不一定都在進步,有些能力可能愈大愈消退。例如,小小孩會在恰當時機問出:「為什麼?」以最單純的問題,來問各種理由、原因或可能性,而那不是大人一時可能回答的。可是年齡愈大,這種能力會漸漸消失。如果雅士培是對的,那麼,是不是小孩、嬰孩,就有哲學種子及能力了呢?
——楊茂秀
我是這麼想的:德國哲學家雅士培(Karl Jaspers)認為人在成長的過程中,不一定都在進步,有些能力可能愈大愈消退。例如,小小孩會在恰當時機問出:「為什麼?」以最單純的問題,來問各種理由、原因或可能性,而那不是大人一時可能回答的。可是年齡愈大,這種能力會漸漸消失。如果雅士培是對的,那麼,是不是小孩、嬰孩,就有哲學種子及能力了呢?
——楊茂秀
訂閱:
文章 (Atom)